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10月26日至29日在郑州胜利召开,本次党代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节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对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济学院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积极谋划学院发展,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和意见。
一、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意义重大,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总结了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河南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对现代化河南建设进行了系统谋划、战略部署,确立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描绘谋划了未来5年、15年、30年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宏伟蓝图。
关于高等教育,在楼阳生书记的报告中有专门的指示,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要“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深化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加强“双一流”大学第二梯队建设,推动本科院校省辖市全覆盖,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
在楼阳生书记的报告《高举伟大旗帜牢记领袖嘱托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而努力奋斗》中,根据数据统计“高质量”出现了33处,“现代化”出现了45处,“经济”出现了42处,与经济密切相关的“数字”出现了17次, “共同富裕”出现次6次,“乡村振兴”出现了5次。
二、整合平台资源,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流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心”、学校省级培育平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基地”和“新结构经济学黄河流域(新乡)研究中心”,组建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等。2022年,将整合平台资源优势,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关键领域,实现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
一是开展数字经济的深入研究,为产业化数字和现代化河南建设建言献策。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新乡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更需要新的理论来分析数字经济带来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是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是开展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带领“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团队深入新乡市各县市区,与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交流,开展“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方面调研。
三是开展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服务。借助“黄河流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心”平台,为新乡市各县市区以及各村镇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辅导报告、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训等。
四是撰写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咨政报告。结合调研数据及资料,为新乡市各级政府及各区县政府部门提供资政报告,提供政策建议。
五是开展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围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选题开展课题研究,在2021年获批项目的基础上再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同时,与地方政府、企业协商,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研究。
六是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新乡市政府三方成立研究智库“新结构经济学黄河流域(新乡)研究中心”。利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资源优势,为新乡市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新乡学院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咨询和指导。
七是举办学术论坛,召开第二届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继续承办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乡市科技局、新乡学院、新乡市社科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论坛”。
三、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楼阳生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到了“两个确保”,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为了实现这“两个确保”,新的一年,经济学院在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效能,全面推进思政工作革新。要实现“两个确保”,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强化对师生的思想引领,树牢正确导向。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思政的建设来实现。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优化提升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在原有10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打造校园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典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加强体育、 美育、 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以教育教学评估为契机,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攀登学院发展新高峰。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构建专业协同发展生态,成立专业协同发展指导委员会,建立“政行校企”专业协同发展机制。全面开展“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与课堂革命。充分利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经验,深入推进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改革、技术改革、方法改革。积极稳妥推进“l+X”证书培训试点工作,健全推进机制,落实证书标准,强化师资培训,制定出台《“1+X”证书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定完善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明确高水平人才为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落实责任制,持续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三是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河南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汇聚一流人才,就必须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学院要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梯队培养,大力弘扬奋进文化,夯实人才队伍能力基础,激发干事创业活力,努力建成高质量奋进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加强师资培养顶层规划,制定出台学院《教师发展规划》、《教师职业发展标准》、《教师培养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大高水平人才引培力度,打造一批省级骨干教师、教学名师, 建设若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层次、多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 “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按照学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和学院“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大力推进该项工作。强化校企师资共育,引进培养若干行业精英人才。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的首要内容,树立师德师风优秀典型,开展师德师风先进典型、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评选。
四是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职能,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效能。新乡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学院的一项职能。经济学院要坚持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努力为地方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建立学院在线培训平台,针对不同受众构建差异化培训体系,推进网络课程开发,整合资源建立培训师资专家库,努力打造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培训高地。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优势,助力地区乡村振兴,利用已经建立的“黄河流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平台,构建乡村人才培养培训和乡村干部学历提升培训体系,为农村工作干部和建设人才提供培训支持。同时积极落实人社部门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鉴定工作,面向社会及在学校内部推进相关工作,为实现“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建设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是深化多元融合协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河南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就必须加强校企融合协作,这样才能培养创新一流人才。经济学院要充分融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建设金融仿真实验室,并将其打造为新乡市的智慧金融实践基地,成立新型金融人才培养联盟。聚焦数字经济、跨境电商、智慧金融等热点领域,积极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探索共建产业学院。探索订单班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与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逐步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积极推进“工匠班”“学徒班”“订单班”建设。
(经济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