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郑保卫教授再次莅临我校,分别为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做了两场学术报告,报告指出了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方向,为3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思想盛宴。
3日上午,郑保卫教授不顾古稀之龄和舟车劳顿,一到学校,就在A12传媒中心给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做了题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0周年院庆学术论坛和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指导》的学术报告,对新闻学科的发展和教师的科研做出了具体的指导。他希望每位老师都要关注研究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作为一名学者,既要是公共外交人,也要是传媒规制的建设者,要有宏观意识,为国家服务,尊重事实,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一名新闻教育者,要研究新闻教育规律,找准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关注传媒格局变化,培养具有人文情怀、新闻理想、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新闻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人大论坛的议题,针对老师在做科研时的困惑,他希望大家要有问题意识、团队意识、学科交叉意识,瞄准区域发展的宏观问题,踏踏实实去做,形成主攻方向和特色研究方向,不断学习,为新闻教学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传媒改革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他还希望师生能够多读书,夯实理论基础,增强定力,不断积累,找到自己学术的根。
3日下午,在A05报告厅,郑教授又做了题为《谈谈当前几个新闻实践与理论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祁晓霞教授主持。报告中,郑保卫教授提出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新闻学科地位的确立及学科发展问题。他首先从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入手,厘清了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证明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人文学科属性的社会科学学科,否定了“新闻无学论”的谬论,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说明新闻学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他讲到,新闻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作为新闻人,应该树立学术自觉与理论自信,维护新闻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规范性,进一步保卫新闻学,发展新闻学,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针对新媒体蓬勃发展,郑教授指出,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体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与趋势,传统媒体要扬长避短,借助媒介融合,借力新媒体技术,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在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和公信力上下功夫,壮大传统主流媒体,掌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发展必须依托传统媒体、注重内涵发展,在提高内容质量的同时完善服务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最终形成技术为基、用户为本、内容为王、服务为上的传媒模式。传媒从业者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改革意识,提升核心竞争力。郑保卫教授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互动。
报告会最后,新闻传播学院祁晓霞教授总结讲话,她对郑保卫教授对学院的关爱表示真诚的感谢,对郑教授学术精神表示感恩。同时表示,报告使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更加明确了新闻学的定位,坚定了新闻学发展的信心,师生们将用自己的行动“保卫”新闻学,“发展”新闻学。
(新闻传播学院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