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应我校文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建中教授与博士生导师冯黎明教授来我校讲学。李建中教授是文艺学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主持人,主要从事中国文论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冯黎明教授为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现代思想文化史。出版《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一百余篇,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文联部级等多项研究项目,并多次荣获优秀成果奖项。讲座开始前,我校副校长杨士斌分别向李教授和冯教授颁发了我校特聘教授证书。
随后,李建中教授的A05号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华审美文化的四个元关键词”的专题讲座,文学院师生300余人聆听了讲座;冯黎明教授在文学院会议室作了题为“文学研究的学科体制化问题”学术讲座,文学院全体教师聆听了讲座。两场讲座均由文学院院长袁蕾主持。
李建中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元关键词在中华审美文化研究中价值:元关键词是中国人的名号与实质,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依据,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有古有今的语义根源。接下来李教授以“人”、“天”、“道”、“文”四个关键词为轴心,按照“元生-衍生-再生”的路径追寻了这四个关键词从源起、通变到转义的生命历程。最后李教授概况为:人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文是作为审美言说;天是最高的审美境界;道制定着审美规则。
李教授的讲座为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能让学生以“聚焦-辐射”之势更加深广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神”与“貌”,对学生以后做论文和从事科研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冯教授在讲座中指出,随着现代性方案的展开,文学研究作为一场学科化工程,也开始了它探寻学科身份、确立思想资源、制订理论依据、划定知识边界的工作。独立自主的文学研究像人类解放的主体论也吸引着文学研究的学者们。
接着,冯教授从“英语”的体制化,分析了“英语”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学研究的学科体制化的历史,这部历史的主题是文学研究为自身在现代大学学术体系中获得合法化地位的斗争。就中国的文学研究发展成为一种体制化学科知识而言,冯教授细致梳理了1904年的癸卯学制,1930年代大学的课程设置,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1980年代的文学主体性讨论以及1990年代的学术体制化学科知识的几次重大事件。
冯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学科互涉是一种新的学科知识依据生成的方式,它以兼容性和生成性超越了学科知识之间直接的借取或挪用,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场域,一个新学科视野展示其功能的空间。我们应当承认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尚未完成,而文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又使我们无法借取某种既有的单一学科的理论原则作为知识依据,在多种学科知识的交互作用下生成新的学科知识视野,也许是文学研究完成自身学科自主化的最好策略。
两位教授的讲座理论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气氛生动活泼,加深了文学院教师对本专业领域学术前沿的深层认识。
(文学院 文/图)

